正在阅读:隔水炖汤烹饪技艺、牛肠酸烹制技艺……梧州新增2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岑溪本地最新资讯 / 梧州快讯 / 正文

   微信关注 岑溪本地生活 或 岑溪生活 公众号领红包(实时了解岑溪停电通知和岑溪实时新闻动态)

637880509792124414333661301.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隔水炖汤烹饪技艺、牛肠酸烹制技艺……梧州新增2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转载 黄石2025/02/28 21:10:0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梧州零距离 作者:梧州零距离 5904 阅读 0 评论 12 点赞




粤剧、六堡茶制茶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相信大家已相当熟悉

但隔水炖汤烹饪技艺

锔瓷修复技艺

梧州蜜枣制作技艺等

大家又知道多少呢

为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扎实做好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日前,梧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涵盖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6个大类,共计27项。

至此,梧州市共有14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那么,新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分别有哪些?请看——

1.茶箩娘传说

茶箩娘传说是流传于茶乡六堡镇的一个民间故事。传说茶箩娘是茶乡的茶神,教授人们种植、制作六堡茶,以茶致富;同时也是茶乡的守护神,专司茶叶年景及收成,为百姓带来吉祥和幸福。每年中秋时节,六堡镇都会举行请茶箩娘仪式,祈求茶箩娘给茶乡人民带来福祉。茶箩娘传说是六堡茶乡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现了有关六堡茶的历史记忆、文化认同与生态智慧,展现了当地人民对自然的敬畏。

茶箩娘仪式道具

2.倒水山歌

倒水山歌历史悠久,是长洲区倒水镇等地劳动人们对日常生活有感而发、即兴所作,表达情感的民歌。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演唱形式多样,结构短小,易歌易记,生活气息浓郁,地域特色显著。

在演唱倒水山歌的村民

3.粤曲

粤曲源于粤剧戏曲声腔,分大喉、平喉、子喉三大类,重唱功,讲究声腔艺术,以梆子、二黄两大腔系为主,地方歌谣、小曲、小调为辅。其音乐性强、曲调优美、曲牌板式丰富,表演形式为一至二人站唱,多人分持乐器进行伴奏。粤曲是岭南文化重要符号,‌在梧州有着深厚根基。

4.苍梧瑶族刺绣

苍梧瑶族刺绣是苍梧瑶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传统艺术。其以棕黑色棉布为底,采用红、黄、蓝、白、绿、黑、紫等色绒丝线,绣出五彩斑斓的图案,这些图案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或生产生活中的动植物形象。苍梧瑶族刺绣品种繁多,包括花袋、花带、花帽、头帕、脚绑、围裙、衣服等,专为婚嫁准备的婚服、披肩,以及定情用的荷包、香袋等。

苍梧瑶族刺绣样式

5.蒙山瑶族刺绣

蒙山瑶族刺绣是蒙山瑶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传统艺术。其以棕黑色的棉布为衬底,以红、黄、蓝、白、绿、紫色的绒丝线为料,用三寸长的绣花针,刺绣出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云霞水纹、几何图形等花纹图案,古色古香,美观大方,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蒙山瑶族刺绣制品品种繁多,包括花袋、花带、花帽、头帕、脚绑、围裙、衣服等,专为婚嫁准备的婚服、披肩,以及定情用的荷包、香袋等。

在长坪瑶族乡,绣娘们在瑶绣体验区专注刺绣。(蒙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6.龙舟腊肠制作技艺

龙舟腊肠源自梧州,是驰名桂粤港澳、畅销国内的梧州传统美食。其制作技艺是指以优质猪肉、肠衣等为原料,经修整、绞肉、切丁、配料、混合、灌肠、扎肠、烘烤、包装等九道工序数十道步骤制成腊肠的传统制作技艺,该项技艺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龙舟腊肠

7.六堡茶窖藏技艺

六堡茶窖藏技艺是指根据六堡茶的感官品质,使其在特定的仓储环境、存储方式、存储地微环境气候等窖藏条件下陈化转化,达到六堡茶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目的的技艺。窖藏是六堡茶品质形成的关键,须经陈茶窖、纯干仓多次移仓转化,通过“精密参数”控制,使茶叶的内含物质发生充分转化,汤色、香气、滋味等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的标准化木窖为六堡茶提供良好的储存陈化环境。(中茶公司供图)

8.梧州全蛋面制作技艺

梧州全蛋面制作技艺是指以高筋面粉、鸭蛋、鸡蛋等为原料,经和面、醒面、擀面、切面、剪面、定型、烘烤、晾凉、出品多道工序加工成面食的传统手工技艺。成品具有面型细小、卷曲成团、鲜爽弹牙、蛋味香浓、耐煮不糊、无碱水味等特点,是岭南面食的典型代表和梧州传统特色美食,具有一定的历史工艺价值和经济社会价值。

9.梧州素食烹制技艺

梧州素食是驰名八桂、享誉两广的梧州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梧州标志性岭南美食的文化符号。其制作技艺是指以豆腐、菌菇、蔬菜等为原料,素食荤烧烹饪出形态逼真的“鱼”“肉”等菜肴的传统手工烹制技艺。所制素食选料精致、形态逼真、花色繁多,融色香味形为一体,集鲜嫩烫脆香于一身,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具有较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社会价值。

10.梧州河粉传统制作技艺

梧州河粉分为湿河粉和干河粉,是源自梧州,闻名岭南的传统风味小吃。湿河粉制作技艺是指以优质晚造米为原料,加入弱碱性富含矿物质的山泉水,经过洗米、泡米、磨浆、调浆、蒸粉、切条、出品等多道工序制成米制品的传统工艺;干河粉制作技艺则是在蒸粉后经晾晒再切条、包装而成。梧州河粉具有洁白透亮、薄滑柔韧、原味鲜美、口感清爽等特点,其烹制方式多样,可汤可捞可煮可炒可蒸,上汤配菜,粉、汤、菜相得益彰。

梧州河粉薄,易入味。

11.六堡茶油茶制作技艺

六堡茶油茶是六堡茶区劳动人民在与山地潮湿、瘴气重的自然环境长期相处过程中摸索形成的独特饮食。其制作技艺俗称“打油茶”,是指以六堡茶茶叶为原材料,辅以生姜、大蒜等食材,经备料、捶打、煮(熬)制等多道工序制成饮品的传统制作技艺。

12.思委黑糯米酒酿造技艺

思委黑糯米酒以“药食同源”中医药理念为基础,把特定中草药材粉碎后与思委本地的优质黑糯米混合蒸煮,把蒸煮后的酒糟进行控温发酵,经三次发酵,压榨提取酒浆酒液,再经一到两年的静置自然转化的酿酒技艺,所制黑糯米酒口味甘醇。

思委黑糯米酒主要原料

13.梧州茶点制作技艺

“一盅两件饮早茶,三包五点食点心”,梧州茶点是梧州岭南传统美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我国饮食文化体系中独树一帜。其制作技艺是指经“蒸、煮、煎、炸、烘”五种烹饪方法制成早茶点心的传统技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采用传统方法手工制作加工的梧州茶点,选料讲究,因季变换,制作精细,品种繁多,造型雅致,咸甜兼备,风味佳美,令人百食不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梧州早茶点心品种丰富。杨扬 摄

14.梧州隔水炖汤烹饪技艺

梧州隔水炖汤梧州岭南美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烹饪技艺是指将食材、中草药、调味品等按照一定比例置于专用密封器皿内,隔水炖制成汤品的传统烹饪技艺。梧州隔水炖汤遵循梧州菜讲究选料广博奇杂,“清、鲜、爽、嫩、滑”的特色,讲求“以鲜为先、追求本味、不时不食”的风格。

梧州隔水炖汤烹饪技艺中的“密封”流程。

15.梧州蜜枣制作技艺

梧州蜜枣是驰名国内的传统地方特产。其制作技艺是指以本地及周边地区出产的鲜枣为原材料,经选枣、刮枣、除胶、煮制、捏枣、晒制、包装7道工序制成蜜枣的传统制作技艺,形成并主要传承于梧州市,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采用传统制作工艺加工的梧州蜜枣,具有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形状美观、色泽鲜艳、松酥易化、清甜爽口、营养丰富、老少咸宜等品质特点,是喜庆礼仪、日常馈赠、烹饪调味的常备佳品。

梧州蜜枣制作技艺中的“煮制”流程。

16.锔瓷修复技艺

“锔瓷”是指使用铁或铜等金属制成的锔钉,植入瓷器破裂处两侧未钻透的孔之中用以修复瓷器的工艺,是传统的民间瓷器修补技艺。锔瓷技艺主要分为“粗活”和“细活”两种,二者的工艺流程和原理大致相同。“粗活”以锔器型较大的器物为主,如大缸、花盆,酒坛等,相对工艺流程较为简单。而“细活”则使用较小的锔钉修复,主要锔接小型器物,如茶壶、茶杯、香炉、瓷瓶等,工艺相对复杂精细。

锔瓷匠人现场演示锔瓷技艺。(资料图)何鎏 摄

17.龙圩豆豉制作技艺

龙圩豆豉是梧州传统的特色调味品。其制作技艺是指以本地出产的土黑豆和青肉黑豆为原材料,经选豆、泡洗、蒸煮、制曲、发酵、二次发酵、加盐、晾晒、包装等9道工序制成豆豉的传统制作技艺。龙圩豆豉为纯天然调味佳品,具有色泽鲜黑油润、颗粒完整均匀、质地韧软无核、香气浓郁醇厚、味道鲜美深长等品质特征,是龙圩乃至梧州及粤西一带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

18.花生豆腐制作技艺

花生豆腐是苍梧县石桥镇极具特色的地方传统美食。其制作技艺是指以花生麸为原料,经浸泡、搓泡、煮浆、压水、凝固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花生豆腐呈浅灰色,营养丰富,相比黄豆豆腐更具弹性和韧性,口感更为鲜嫩,并散发出一种花生的清香。

19.岑溪䅟子酒酿造技艺

岑溪䅟子酒是岑溪特色传统产品。其制作技艺是指以广西特色农作物岑溪䅟子和大米为原料,经清洗、晾干、炒香、蒸煮、发酵、反复蒸馏酿造而成,具有纯度高、口感佳、香味浓、不上头、不口干等特点。

20.藤县八角加工技艺

藤县是中国八角之乡,八角加工技艺历史悠久。八角加工包括对八角果、八角叶、八角籽、八角蒂等的加工,产品有八角干果、八角油、五香粉、莽草酸等,远销国内外。八角加工技艺因原料不同,工序各异。八角干果的加工原料为八角果,经烫水、晾晒(烘干)、过筛、摘蒂、挑选分级等工序,制成干果形状,用于菜肴烹饪等;八角油的加工原料为八角次果和八角叶,经选果(叶)、蒸、油水分离等工序制成油状,为药品、化妆品、甜香酒、啤酒和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五香粉的加工原料是八角籽和八角蒂,经晾晒、碾粉等工序制成粉状,为著名的传统调味品。

藤县古龙镇的八角晒场上晒满了大红八角。黄群礼 韦显兰 摄

21.红草酒泡制技艺

红草酒是独具蒙山地域特色的美酒佳酿。其技艺是指以蒙山特色植物红草,以及优质大米为主要原材料,经收割草清洗、蒸煮、滤取原汁、原汁泡洗糯米、原汁蒸饭、糖化发酵、杀菌封存(3个月)等7道工序泡制成酒的传统技艺,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22.梧州牛肠酸烹制技艺

梧州牛肠酸是源于梧州,闻名两广的传统风味小吃,是梧州岭南美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烹制技艺是指以牛肺、牛肠等牛的内脏为主材,加入以柠檬、酸梅、黄皮果、枇杷、罗汉果、山楂、陈皮为原料熬制的酸汤,经选料、烹煮、洁净、沥干、翻炒、制汤、焖煮等多道工序烹制成食材的传统工艺。

23.五淋化石丸制作技艺

五淋化石丸采用11味中草药,经提取、粉碎、起模、成型、盖面、包衣打光等20多道工序制成。其组方源于清末年间民间秘方,因其独特的效果深受广大用药者的青睐,是传统中医药治疗淋证的方剂。

24. 麦氏蟾蜍膏制作技艺

麦氏蟾蜍膏是一祖传秘方,将主要源自梧州及周边地区出产的蟾蜍、半枝莲等20多种动植物,经选料、配药、浸药、炸药、炒丹、炼油、下丹、去火毒、摊膏药、加细药、贴膏药等15道纯传统工序制成外用膏方,传承至今已历100多年。

25.李氏痛症外治疗法

李氏痛症外治疗法是一项源于梧州本土的、具有岭南西江流域民间特色的痛症医治疗法。其采用梧州本地及周边地区出产的两面针、猫儿刺、鸡血藤等近40种天然植物药材制成药膏后外敷、涂抹、熏蒸等的治疗方法,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26. 严氏穴位针法

严氏穴位针法是源自于龙圩区民间祖传的针灸推拿,近年来再经当地医务人员的整理、总结、提升,所形成的一套针灸治疗体系,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27. 福善高膏药制作技艺

福善高膏药是根据祖传秘方,同时融合瑶寨老瑶医传承下来的秘方,采用多种中草药提炼制成草本护理外用药膏的传统技艺,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